查看原文
其他

黄芪当归汤,中医补气补血的第一良方

2018-01-09 中医宝典


【中医宝典App】中医古今书籍在线/离线阅读 >>>


导读

中医藏象学说认为:脾胃五行属土,担负着化生气血的重任,所以脾胃同为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脾胃差的人容易出现气血两虚的状况,所以要补气血,先调理脾胃。

 

李东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“金元四大家”之一,是脾胃学说的创始人。李东垣在其著作中有一个著名的补气血的良方:黄芪当归汤。


李东垣对于黄芪的偏爱来源于他的师傅张元素,张元素认为黄芪好处居多,最主要的是能够强壮脾胃,活血生血。

 

黄芪补血温和,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,因为药性不那么猛烈,不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黄芪价格比较亲民,属于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一类药物。


另一味药是当归,当归是一副很好的补血药。当归补血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补血还能活血。如果气血充足而不活,则相当于一潭死水,对人体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。当归的补血活血疗效对于血虚又有淤血的人来说很有疗效,尤其是妇科疾病。


 “当归补血有奇功,归少芪多力最雄。”所以,黄芪当归汤的药方就是黄芪多,当归少。黄芪大概需要30g左右,当归只需6g左右,两相结合,在每日的清晨饮上一碗即可。

 

黄芪和当归还可以作为炖料,与乌鸡一起炖,这样既味道鲜美,又能调理脾胃,补充气血,这种汤尤其对于月子期间的产妇来说更适合。


当然,除了食补之外,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,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,坚持锻炼身体,饭不过饱,注意休息。

 

》》编后语

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对黄芪、当归的性味和效用有比较详细的介绍,现摘录如下:

 

黄芪性温,味微甘,能补气,兼能升气,善治胸中大气(即宗气,为肺叶闟辟之原动力)下陷。《本经》谓主大风者,以其与发表药同用,能祛外风,与养阴清热药同用,更能熄内风也。谓主痈疽、久败疮者,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,其溃脓自排出也。表虚自汗者,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。小便不利而肿胀者,可用之以利小便。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,可用之以固崩带。为其补气之功最优,故推为补药之长,而名之曰耆也。

 

当归味甘微辛,气香,液浓,性温,为生血活血之主药,而又能宣通气分,使气血各有所归,故名当归。其力能升(因其气厚而温)能降(因其味厚而辛),内润脏腑(因其液浓而甘),外达肌表(因其味辛而温)。能润肺金之燥,故《本经》谓其主咳逆上气;能缓肝木之急,故《金匮》当归芍药散,治妇人腹中诸疼痛;能补益脾血,使人肌肤华泽;生新兼能化瘀,故能治周身麻痹、肢体疼痛、疮疡肿疼;活血兼能止血,故能治吐血衄血(须用醋炒取其能降也),二便下血(须用酒炒取其能升也);润大便兼能利小便,举凡血虚血枯、阴分亏损之证,皆宜用之。惟虚劳多汗、大便滑泻者,皆禁用。

 

当归之性虽温,而血虚有热者,亦可用之,因其能生血即能滋阴,能滋阴即能退热也。其表散之力虽微,而颇善祛风,因风着人体恒致血痹,血活痹开,而风自去也。至于女子产后受风发搐,半由于受风,半由于血虚(血虚不能荣筋),当归既能活血以祛风,又能生血以补虚,是以愚治此等证,恒重用当归一两,少加散风之品以佐之,即能随手奏效。




|医家简介|

张锡纯(1860年-1933年),字寿甫,籍山东诸城,河北省盐山县人,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,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。他曾在沈阳创建“立达中医院”,疗效卓著;在天津开办国医函授学校,培养了不少后继人才;在当时各地医学刊物上,发表了很多具有创见的论文,在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。与当时江苏陆晋笙、杨如候、广东刘蔚楚齐名,被誉为“医林四大家”,又与慈溪张生甫、嘉定张山雷并称为海内“名医三张”。

 

清末民初,西学东渐,西医学在我国流传甚快。张锡纯结合中医的情况,认真学习和研究西医新说,沟通融会中西医,按他的说法:“今汇集十余年经验之方”,“又兼采西人之说与方中义理相发明,辑为八卷,名之曰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。”意为:衷中者,根本也,不背叛祖宗,同道无异议,是立业之基;参西者,辅助也,借鉴有益的,师门无厚非,为发展之翼。


来源:360doc及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

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















《爷孙俩的中医故事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★★★★★


人体穴位大全【图文版】


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?收藏这篇就够了


中国第一部全面《急性心肌梗死》防治电影,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



  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

   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